可携带的记忆!贵州文创让旅途不止于风景‌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9日

今年夏天,丰富多彩、新意无限的文创产品,成为点燃贵州旅游热度的引擎之一。


16.jpg

青云市集里目不暇接的文创店铺。袁蓠芊 摄


17.jpg

文创产品丰富多元。袁蓠芊 摄


近日,走进贵阳市青云市集,冰箱贴、书签、摆件、明信片等文创琳琅满目,店内人头攒动。游客们认真挑选,只为找到心仪的“贵州礼物”。“我们从湖南过来,每到一个地方旅行都会看看本地文创,可以迅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价格也能接受。”李女士笑道,并在买来的明信片上盖好印章。


火花文创主理人龙沁洁2023年入驻青云市集时,地方旅游业刚复苏,“原来青云路上的文创店只有几家,现在可能已增至几十余家。”她逐渐意识到,贵州文创产业迸发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带来竞争压力。


18.jpg

火花文创店内,游客们正在挑选。袁蓠芊 摄


“赛道很多,不一定非要挤一条。”龙沁洁没有过度担心。去年8月,由她设计的苗族十二生肖手工香包采用纯手工苗绣制作而成,并出现在央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镜头里;她取样少数民族服饰设计而成的冰箱贴和风筝,卖得最火。据她观察,游客更愿意为“不常见、不景区化、不易量产”的产品买单。


19.png

龙沁洁设计的苗族十二生肖手工香包。受访者供图


20.jpg

龙沁洁设计的民族服饰折叠风筝。受访者供图


“通过对文化微观元素的价值提炼,让文创产品传递当地人的生活理念,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更能打动消费者的心。”龙沁洁坦言,差异化设计需要时间沉淀,不能完全依赖同质化商品的复刻。


距离青云路三十公里外的花溪区龙井村,承接着青岩古镇景区溢出的游客,而当他们不经意间走进村庄,才发现这里别有一番天地:酿酒、银饰、香囊……“一个龙井村,百个布衣坊”,众多手工体验店星罗棋布,吸引人们驻足。


21.jpg

张谨正在指导顾客小朋友亲手制作苗族银饰。袁蓠芊 摄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第五代传承人张谨正在工坊内忙前忙后,她耐心指导顾客设计制作独属于个人的银饰品。今年暑期,她的工作室营业额同比翻倍,主打产品“黄小西吃晚饭”纯银挂画成为爆款。这幅以苗银饰錾刻工艺呈现的现代生活场景画,将苗族银饰的传统技法与当代叙事结合,售价780元仍供不应求。


张谨深耕非遗文创已20余年,她发现,与过去相比,如今年轻人们不再满足于符号化的“贵州元素”,而是希望自己与文化内核、与时代精神产生连接与共振。


13021754665055_.pic_hd.jpg

“黄小西吃晚饭”纯银挂画。袁蓠芊 摄


“我们根据贵州的山水形态、民族文化、特色建筑、红色文化等内容做成文创产品,尤其是突出重大主题的商品得到了热销。”在张谨看来,苗族银饰是材质、是技法,它包罗万象,不应局限于展示某个单一的民族文化,更要反映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今年暑假,在黔东南州凯里市,贵州锦绣大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从森带领学生与旁海镇大溪村的绣娘们拿到10万元销售额,其中蜡染玫瑰花系列产品成为热门。“这款玫瑰花市场价定在25元。我们的文创产品包括引流款、中端定制及高端艺术品,不同价位覆盖不同理念的消费者。”他介绍道。


WechatIMG1312.jpg

杨从森工作室热卖的蜡染玫瑰花。受访者供图


WechatIMG1313.jpg

杨从森带领学生制作蜡染“村超”T恤。受访者供图


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杨从森表示,市场会给予答案。“学生将传统技艺与潮流热点结合,比如用苗绣技法绣制‘村超’球星肖像,用蜡染在T恤上绘制哪吒人物等,这种‘老手艺+新流量’的组合深受年轻人喜爱。”


杨从森和其他老师带领的班级里,每年近有240名毕业生,他们学习非遗手工技术后,大多数人选择到文创行业工作,数量较去年还有所增加。他介绍,通过“工作室+订单+学生设计+绣娘制作”模式,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就业链”闭环,既解决了传统工艺传承问题,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WechatIMG1315.jpg

杨从森传授经验中。受访者供图


当前,贵州文创从业者的尝试共同指向一个方向:文创不再是普通的标识,而是可携带的记忆。从“纪念品思维”到“生活提案”意识的转变,贵州的山水人文正在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生产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国家统计局: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

下一篇:国外客户多次登门求购 镇宁破碎机闯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