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来了三四波国外客商了,刚走的西班牙客户订了1000多万元的设备。”日前,在安顺市镇宁产业园,贵州启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黔重工”)负责人王大林一边忙着安排生产,一边对国外客商频繁到访带来的“接待难题”打趣道:“由于饮食习惯不同,每次只能给他们准备烧烤。”
这种“甜蜜的烦恼”,源于这家坐落于镇宁自治县的民营企业,其惊人的国际化成绩。2024年,启黔重工生产的移动破碎机设备,95%销往海外,年营收达8000万元,产品遍布俄罗斯、德国、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启黔重工公司展品 何晓璇 摄
谁能想到,创办这家企业的,是一群曾对机械制造一窍不通的“修路人”。
“我们之前从事工程机械,主要是修路,铁路、高速公路都干过。”王大林告诉记者,他和其创业团队常年与各种大型机械打交道,其中就包括进口的移动破碎机。
“不好用啊,故障率高,售后很麻烦,易损件也贵,成本高出正常的三分之二。”王大林回忆,正是这种使用进口设备时“心里憋的那股气”,“逼着”他们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我们一琢磨,决定自己生产!”没有专业背景,团队从零开始,琢磨三维设计,研究电控电器。
2017年,王大林带着团队,研制的第一台设备诞生。刚开始,他们只是想着自己用,解决自己修路工程难题。但让所有人惊喜的是,这台机器自己都还没用上多久,就被同行买走了。
启黔重工生产车间 何晓璇 摄
紧接着,第二台、第三台设备,同样在试用阶段就被闻讯而来的同行订购。市场的积极反馈,让王大林和其团队看到了将自用设备转化为商业产品的巨大潜力,也坚定了他们正式成立公司、走上专业化道路的决心。
2018年,启黔重工在镇宁正式注册成立。初期,该公司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很快便感受到了国内大企业带来的激烈竞争。为了生存,王大林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国外市场制造水平没有我们高,也没有那么‘卷’。”
2022年,启黔重工迎来了第一笔海外订单。“当时有国内的国企在马来西亚那边搞基建,曾用过我们的设备,觉得性价比高,就买了几台过去。”王大林回忆道。
这次“借船出海”的成功,为启黔重工打开了新思路。“目前我们50%的出口,都是跟着国家大型基建项目出去的。”
除了传统渠道,启黔重工还摸索出自己的营销方式。他们通过抖音等平台发布设备工作视频,并精准投放到目标国家。“很多国外客商看到视频后,就通过邮件联系我们购买,这部分订单能占到30%。”
今年初,一份来自德国的订单,让启黔重工经历了一次“大考”。“德国的标准很严苛,从排放到零部件都要达到欧盟认证标准,甚至走廊栏杆的高度、光洁度都有要求。”王大林说,为此,该公司对整个供应链和生产流程进行了全面升级。
启黔重工工人正在生产制造 何晓璇 摄
“虽然耗时费力,但对我们公司的成长和进步蛮大的。”王大林介绍,德国的高标准要求反向推动了企业产品在质量、外观、工艺和性能上的全面提升。“这笔订单干了小半年,将在下个月交货。”王大林松了一口气。
谈及企业的竞争优势,王大林认为,除了过硬的产品质量,还有成本控制和精准的产品定位。“我们人工和生产成本比沿海企业低,另外,我们没有走传统的销售模式,主要靠客户推荐和互联网广告,省下了一大笔费用。”
“我们的产品定位就是10年内不需要大修,操作简单、故障率低、维护便宜。”他补充道,“这是我们参考了国外成熟产品,并在其基础上作了升级改进的结果。”
启黔重工生产车间 何晓璇 摄
目前,启黔重工已拥有履带式移动破碎站、筛分站等超过20种产品,年销售量在70台左右。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销售产品及订单总额达4000万元,其中,销往俄罗斯的设备接近20台。
在启黔重工的厂房里,一台台即将发货的破碎机正在进行最后的工序。王大林对未来充满信心:“破碎机用途很广,无论是公路、铁路建设,还是矿山开采、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都能用到我们的设备,都有我们的市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