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暑气未消,蝉鸣依旧,唯有庭院阶前飘落的几片梧桐叶,悄然透露出时节的更迭——正如宋人朱熹笔下所写:“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倏忽间,山河已暗藏秋意。
古人对时节的敏感,都藏在养生智慧里,“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使志安定”,《黄帝内经》里的训诫,道破了秋日养生的核心:从夏日的疏放张扬,转向秋天的内敛沉潜。
收敛精气神,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激活人体内的“安静守护者”——副交感神经,人体自主神经有两位“搭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负责让身心“嗨起来”,副交感神经负责让身心放松淡定。
工作时,交感神经调动全身血液涌向肌肉和心脏,催发肾上腺素,让身体时刻准备应对挑战,保持专注力,以适应环境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下班回家,副交感神经接手“指挥权”,让心跳放缓、血压趋稳、促进胃肠消化,引着身心回到安宁平和的状态。一紧一松,此起彼伏,共同维系着身心的平衡。
现代人常打破这份平衡,饭桌上、枕席间,电子产品不离手,网上光怪陆离的信息持续刺激着交感神经。本该让副交感神经“上岗”的休憩时刻,交感神经却发出“接着奏乐接着舞”的信息,心肝脾胃肠等器官被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久而久之,负责放松的副交感神经乱了节奏,索性“罢工躺平”。正如弦绷得太紧会断,神经长期紧绷也会生病——这正是中医所说的“阴阳失调”,古人早有警示:“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过度的感官刺激,终究会耗损心神。
回归平淡闲适的生活,就是在激活副交感神经。不妨学学苏东坡“柳庭风静人眠昼”的松弛,听一段舒缓的音乐,倦了便浅浅小憩,常做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当然,最关键的是睡前一小时放下手机,让喧嚣退场,给身心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