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南州平塘县三棵树产业园区的缝纫车间里,42岁的罗梅正跟着老师练习锁边技巧。这个曾因照顾老人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通过轻纺就业培训联盟的“订单班”,不仅掌握了缝纫技能,还就近与服装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
今年以来,贵州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已先后在酱香白酒、装备制造、大数据、磷化工、新能源汽车、轻纺等六大领域组建就业培训联盟。让技能跟着产业走、岗位围着人才转,联盟铺开了一张技能人才供需网络,破解“用工渴”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贵州新趋势服装有限公司缝盘车间内,培训老师正在指导学员
作为带动20万人就业的首位产业,遵义酱酒企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阵痛。酱香白酒联盟对症下药,计划3年内组建500人师资库,培养5万名覆盖酿造、品鉴、管理的专业人才,让“老手艺”接上“新赛道”。
近日在安顺揭牌的贵州省装备制造就业培训联盟,将整合全省装备制造相关资源,构建培训、评价、就业一体化人力资源开发链条,推动装备制造产业与就业融合。
在福泉磷化工和新材料技能培训基地,待业青年李斌在工业机器人操作台前,反复练习抓取动作。这个22人的免费培训班,是磷化工联盟“四张清单”机制的产物:企业提需求清单、政府列服务清单、院校做培育清单、机构建储备清单。“企业缺机器人操作手,我们就开专班,学员结业就能领证上岗。”基地负责人高金华说,基地已培训2000人次,推荐就业率达80%以上。
贵州磷化工和新材料技能培训基地现场
这样的闭环在各联盟遍地开花:大数据联盟依托华为共建的实训基地,引入8家企业参与教学,93家成员单位共享人才资源;新能源汽车联盟在吉利汽车扩产时,1个月内通过培训、招聘联动输送千名技术工人;轻纺联盟在平塘推行“企业特派员”制度,特派员驻厂摸需求,人社部门“点对点”招工,院校“量身定制”课程,形成“需求-培训-就业”的无缝衔接。
从“各自为战”到“链式协同”,联盟的聚合效应持续释放。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六大联盟已开展培训1.91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800人次,开展各类招聘会3396场次,为联盟企业输送技能人才7400余人。
“联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重构了技能人才生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原则,贵州正将联盟模式拓展至其他领域,计划2027年建成成熟体系。届时,这支“贵州技工”大军,将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劲引擎,更多劳动者将凭技能立身、靠本领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