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感知最真切。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州省各地各部门始终坚持开门教育,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以作风建设的扎实成效助推城市治理效能提升。
在六盘水盘州市,政务大厅旁的闲置地块,如今已变身成功能完善的小微公园。建设前,盘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广泛征求民意,短短几天收集50多条有效建议。根据群众需求,增设了儿童游乐区、适老化的广场舞场地及多处林下休憩区,成为办事群众和周边居民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这种“花小钱办大事”建设“口袋公园”的模式,是当地以群众需求为城市建设“度量衡”的生动实践。
这“问需于民”的功夫,不仅体现在建新园子上,更在解决老问题上见真章。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新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近期取得重要进展。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路面破损、噪音扰民、水网及排污系统滞后等痛点,当地坚持开门抓教育,强化部门联动,协同攻坚。用时两个月,高效完成了超过9000平方米的路面翻修硬化,并解决了34个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惠及居民2400余人。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更关乎家门口的温度。黔南州长顺县的一些小巷子,曾经被占道经营、乱停车、坑洼路面困扰,居民苦不堪言。如何让“里子”也亮堂起来?一场针对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治理正在进行。面对占道经营、乱停车、路面管网破损等问题,当地组建工作组耐心劝导,同时以“绣花功夫”推进改造:划定专属经营区、升级雨污管网、平整路面、规范停车秩序、完善照明。目前,全县已完成20条背街小巷改造,曾经的“堵心路”变成了整洁有序的“舒心道”。
提升城市品质,不仅要解决“堵点”,更要创造“亮点”。贵阳云岩区黔灵镇偏坡村六组,地处城中村,以前居民们想跳个广场舞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村里干部走访收集意见,多方协调,硬是把一块闲置地块,打造成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长廊。现在这里成了村民们的日常“打卡地”,跳舞、健身、聊天,其乐融融。当地村民高兴地说:“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活动空间,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
作风改没改,群众看得最清楚,感知最真切。贵州省各地以开门教育为抓手,以群众满意为标尺,从群众“牢骚话”中找真问题,在“家常话”里觅好方法,精准对接民需,推动问题整改见效。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持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