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锦屏发现珍稀白尾双足蜥 为国内罕见活体记录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4日

“当时看着像蚯蚓,仔细一看又有鳞片,还以为是钩盲蛇。”

8月3日,锦屏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秦鹂鸿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前日,他在该县城区一小区散步时,偶遇一条身披鳞片的“神秘生物”出现在水沟里,出于大学所学的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和职业敏感,他立即拍下照片交由专业人员鉴定。

经锦屏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团队确认,这一生物实为白尾双足蜥,是一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易危物种,同时属于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

微信图片_20250803164942.jpg

白尾双足蜥(秦鹂鸿 摄)

“它和钩盲蛇乍看相似,但鳞片质感、尾部特征差异明显,如钩盲蛇鳞片更光滑,尾部无白斑且末端有尖鳞。”据秦鹂鸿介绍,白尾双足蜥形似蚯蚓,全身覆盖瓦状圆鳞,最显著特征是尾端有玉白斑,仅雄性保留一对短扁的鳍状后肢。

此次发现之所以罕见,源于白尾双足蜥的“隐居”习性。

“它们常年生活在地下,极少暴露在人类视野中,野外活体记录屈指可数。” 秦鹂鸿告诉记者,经查阅资料可见,白尾双足蜥主要在海拔200至300米的亚热带阔叶林中,目前在国内记录也仅有几例,即1960年在广西金秀、龙胜先后发现标本及活动个体,2021年在广西九万山保护区现身但迅速逃离,均未留下清晰活动影像。

值得关注的是,该珍稀生物拥有独特的生存智慧。

“和壁虎一样会断尾逃生,白色尾部专门用来吸引天敌注意。” 秦鹂鸿进一步说明,当遇到危险时,白尾双足蜥会竖起尾部摇动,引诱捕食者攻击尾部,随后自截尾部逃生。

此次发现并非偶然。近年来,锦屏县设立了三板溪风景名胜区,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督检查,并且强化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工作,全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今年3月,三板溪库区曾发现野生猕猴种群活动。

“珍稀物种接连现身,是锦屏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直接体现。” 秦鹂鸿表示,既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也为研究白尾双足蜥提供了珍贵的野外数据。

目前,这只白尾双足蜥已回归自然,锦屏县林业局及相关部门正加强周边区域监测,为其及其他珍稀物种营造更安全的生存环境。


上一篇:全国最大沙漠油田累计产量突破5000万吨

下一篇:苗岭非遗有了“法治护航员”!贵州省首家非遗法律咨询调解中心在雷山揭牌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