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雷山县司法局院内掌声阵阵,红绸落下,“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咨询调解中心”牌匾正式揭牌。
现场,来自广东、北京、贵州的律师代表与本地调解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围坐一堂,大家一致认同“依法调解、尊重习俗”的原则,承诺及时化解非遗领域纠纷,维护传承人权益。
“非遗保护需要专业法律支撑,更要懂民族文化的道理,我们会和本土力量一起发力。”授聘环节中,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邓尧律师接过特约调解员聘书时说。
作为贵州省首家非遗法律咨询调解中心,它的揭牌与授聘仪式,让苗绣、银饰、古法造纸等扎根苗岭的非遗技艺,有了专业的法治“守护者”。
“揭牌不是终点,更意味着守护的开始。”据雷山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海介绍,为破解非遗传承中常见的侵权、合同纠纷等难题,当地历时半年调研,联合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搭建起这一跨省协作平台,这个集多方力量的调解中心,在机制创新上藏着不少“苗乡智慧”。
据了解,该中心组建了复合型调解队伍,既有邓尧、张磊等省外法律专家,也有熟悉本地情况的县律师协会李建、张佳佳律师,还有德高望重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个案调解。服务内容从纠纷调解延伸到法治宣传、案例发布,甚至把苗绣纹样绘制、茶艺展示融入调解过程,用文化氛围疏导情绪。针对山区交通不便的问题,中心还开通了微信咨询、线上调解通道,实现了“小事线上解,大事专家帮”。
流程上,该中心建立了“7日响应、分层处理、跟踪回访”的闭环机制,即:普通咨询当场解答,一般纠纷3日内调解,复杂案件则启动跨省专家会诊,确保每个案件都有档案可查。
“此次跨省协作搭建的法治平台,不仅为雷山非遗撑起‘保护伞’,更探索出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的新路径。”杨海表示,下一步,依托中心,通过汇聚跨省专家与本土多元专业力量,结合创新服务模式,为守护民族文化瑰宝、激活特色经济潜能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