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基层“小马”不再拉“大车”
来源:安顺市广播电视台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6日

基层治理中,“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曾是常态,不少社区、村的基层干部像“小马”一样,拉着超载的“大车”连轴转。而在平坝区,通过一系列减负赋能举措,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走进平坝区鼓楼街道大关村,田间的蔬菜郁郁葱葱,村民孔维昌正在地里采摘黄瓜,而在三年前,他家的土地还全部种满玉米,后来得益于村委的组织,发动村民们利用土地流转种植黄瓜,大家的收入日益见涨。

大关村地处城郊,交通便利但土地零散,村委瞅准时机,提出“土地集约经营+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推动土地流转,连片发展了200亩精品水果种植基地和150亩蔬菜大棚,村民既能拿土地租金,又能在基地务工。

平坝区鼓楼街道大关村村民 孔维昌:以前这个地是种包谷、高粱,经过村里整治后,改为种黄瓜,收入比以前好得太多。

村民的支持得益于村委深化基层治理带来的变化。村支书关高岗告诉记者,治理的第一步,是从“解疙瘩”入手,村委牵头成立了“说事评理室”,同时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把“遵纪守法”“邻里互助”等要求细化成一条条“硬规矩”,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在全村公示执行。

平坝区鼓楼街道大关村党支部书记 关高岗:我们村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注重吸纳返乡青年、致富能手、大学生等,提升班子的文化水平和能力,通过定期培训,如政策解读、矛盾调解技巧等,让村干部会干事、能干事。把精力集中在村民最关心的事上,比如解决垃圾清运、邻里矛盾等关键小事,而不是围绕上级的考核指标做表面文章。

在另一边的安平街道新城社区,崭新的沥青路面延伸至单元门口,规划整齐的停车位清晰可见,雨污分流管道深埋地下,新增的绿化带绿意盎然。整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整洁有序。新城社区的楼房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曾雨污合流、道路坑洼、屋面漏水、杂草丛生、蚊虫滋生等问题长期困扰居民,是典型的“老大难”。

变化的起点,源于居民的迫切呼声。面对大家反映的居住难题,新城社区积极收集意见,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反馈,并很快得到了住建部门的项目支持,一场针对性改造随即展开。

平坝区安平街道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 陈晓婷:我们及时对接上级部门,得到了上级部门和住建局大力支持下,对我们的六区、二区进行一个整体的改造,现在我们的居民非常满意,也非常开心。然后有很多从外省回来的居民,看到我们小区改造的这一幕,简直开心得很,每天跑到办公室来给我们反映说,我太喜欢你们了。

如今的新城社区,楼道干净整洁,邻里笑脸相迎,退休老人们常说:社区比以前的‘单位’还贴心,在这里住得踏实、舒心!。党建引领下的精细治理,让这座承载着三线建设记忆的老旧社区,正以崭新面貌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平坝区安平街道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 陈晓婷:下一步,我们将从“减负、赋能、聚合力”三个维度系统发力,彻底破解“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在“减负”上,重点厘清社区权责边界,全面梳理现有工作清单;在“赋能”上,建立绩效激励机制,提升网格员的干事积极性;在“聚合力”上,推动医院、学校等签订包片服务协议,真正实现“轻装上阵”与“合力推车”并重,让基层治理既高效又暖心。


安顺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吴玲

编辑:冯浩

责编:丁世飞

编审:刘曾山


上一篇:黄果树旅游区全方位保障景区服务 迎接八方游客

下一篇:暑期我市机场、高铁预定量同比增长2.4倍 增幅领跑全国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