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山堡社区海拔1300多米,夏无酷暑,村民自种的生态蔬菜、散养的鸡猪羊,食材健康绿色,乡村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对康养特别好,我在这里避暑已经18个年头了。”来自重庆的“老候鸟”黄代富道出了众多游客的心,也道出了对贵州乡村的满意。
十年前,山里的年轻人出了家门便不再愿意回去。如今,“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深入,“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广泛推进,贵州农村变成了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7月23日清晨,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团山村村民张桂花推开家门,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她拎着分类好的垃圾,走向村口的垃圾分类回收站。“垃圾分类投放做得好,村里还奖励生活用品!”张桂花笑着说。一路上,白墙黑瓦的农家小别墅与大树相衬成景,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小花园、小菜园点缀其间,让村庄显得更加灵秀动人。“现在村庄漂亮了,居住环境好了,儿子从外地带回来个朋友,我们脸上也有光。十年前完全没想象过这样的场景。”
这是贵州农村生活的真实映照,也是农村群众期盼的未来。
干净整洁,体现在方方面面、犄角旮旯。截至目前,全省完成改厕9.2万户、改圈9874个、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7.2%、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90.7%。一场乡村“美颜”行动正让慕名而来的游客竖起大拇指,让深居山间的村民找到了自豪感。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贵州省“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规范(试行)》为指导,以“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为抓手,以干净整洁为目标,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构建文明乡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韩家村召开院坝会,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
“两清”
祛除沉疴旧疾 重塑村容筋骨
7月27日,清晨的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马头村,几台农用三轮车满载着旧砖瓦、废弃农具和朽木,从村民王德福家院角驶出。这个困扰他家多年的“杂物山”终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小片刚翻整好的土地,几株月季苗在晨光中舒展。
“堆了七八年的破烂,一早上清干净了!这块地,我打算种上花,让院子也亮堂起来。”王德福指着焕然一新的角落,笑容满面。这场“杂物山变花园”的蜕变,正是乌当区强力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中,聚焦乱堆乱放顽疾的生动缩影。
为根治村寨卫生顽疾,乌当区以“整脏治乱攻坚行动”为突破口,集中火力向乱堆乱放宣战。该区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生态环保等多部门攥指成拳,组建联合工作队,开赴全区各乡镇重点区域开展工作。短短一个月内,一场场攻坚行动在村头巷尾展开:水田镇组织力量清运了盘踞在村道旁多年的建筑废料堆;下坝镇发动群众合力移除了溪流边丛生的废弃秸秆与杂物;东风镇则重点整治了农房前后随意堆放的农具柴火。
与此同时,黔南州平塘县者密镇甲青村村民王磊已经和几个同伴忙碌起来。他们用手中的工具,正利落地拆除着村道旁一处摇摇欲坠的土坯残墙。“以前这破墙堆在这儿,娃娃们跑闹都怕砸着,下雨天更是泥水横流。现在好了,村里计划在这里安上健身器材,大伙儿都盼着呢。”不远处,村民杨秀英家门口曾经柴草、农具混杂的“小山坡”也被彻底清理,取而代之的是几株新栽的桂花树苗,在初夏的风里舒展着嫩叶。
“清”,是这场乡村“美颜行动”的第一步。在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村干部杨志勇坦言,清理工作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有些老物件,村民觉得还能用,舍不得丢;有些老屋基,承载着家族记忆,不愿动。”
如何破局?南猛村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整洁村寨,又多次召开院坝会,“让大家亲眼看看、亲耳听听好环境是啥样,比我们村干部磨破嘴皮子管用。”思想通了,行动就快了。村里不仅清理了陈年垃圾和危墙断壁,更创新地将部分清理出来的石块、老木料,用于铺设步道、搭建凉亭,“废物”变成了点缀乡村的独特风景。
在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清理后的空间被赋予了更诗意的功能。村民李大爷家旁边一处堆满杂物的废弃角落,如今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小菜园,竹篱笆围着,辣椒、茄子长势喜人。“以前这里又脏又乱,蚊虫也多。现在自己种点菜,看着清爽,吃着也放心,邻居们都爱来这儿坐坐。还有游客专门来拍照。”李大爷的笑脸,映着菜园里生机勃勃的绿意。
遵义市湄潭县在破解农村残垣断壁清理与权属保障难题方面,用“一表三图”精准确权,打消了村民怕拆了后“说不清”的顾虑。无人机拍下的拆除前高清图传入县里储存平台,谁也“赖不掉。”
黔南州龙里县湾滩河镇残破棚舍清理后改为小菜园。
清理公共区域农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清理垃圾堆、粪土堆、柴草堆;清理农村残垣断壁,清理农房、圈舍等,并对需要维修的附属农房、柴房等进行修缮,各地用实际行动让乡村焕然一新,用整洁清爽的面貌展现着新时代“新农人”的精气神。
“两改”
小空间大变革 提升生活品质
如果说“两清”是祛病除疴,那么“两改”——改厕、改圈,则是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一步,触及的是最传统、也最需要变革的生活习惯。
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68岁的老支书赵德贵成了“厕所革命”的坚定推动者和受益者。“以前是旱厕,夏天臭气熏天,苍蝇嗡嗡叫,冬天冷风飕飕,晚上起夜提心吊胆。”赵德贵自家新建的冲水式三格化粪池厕所,瓷砖墙面光洁,冲水按钮方便,“现在跟城里没两样!干净卫生多了,孙子孙女放假回来,也愿意多住几天。”他感慨,“厕所革命,革的不仅是厕所,更是旧观念、旧习惯,革出来的是咱农民生活的体面和尊严。”
花茂村的改厕并非一蹴而就。面对部分老人“祖祖辈辈都这样,改了不习惯”的疑虑,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组织技术员现场讲解无害化处理原理和后期维护知识,用看得见的好处打消了顾虑。
“改圈”同样牵动人心。在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苗族村民杨清江家的猪圈实现了“华丽转身”。曾经低矮潮湿、气味难闻的简易猪圈被拆除,在村庄统一规划的下风口区域,建起了标准化、有粪污收集处理设施的集中养殖点。“猪住得舒服,长得也好,关键是寨子里再也闻不到那股味儿了,房前屋后干净清爽!”杨清江的妻子王芳一边在改造后整洁的庭院里晾晒新做的蜡染,一边笑着说。
“没有改圈之前卫生特别差,特别是夏天,苍蝇乱飞、味道难闻,现在政府组织修了专门的牛羊圈,感觉环境卫生好了,空气也清新了。”已经改圈完成的村民刘忠才开心地说。
在黔东南州施秉县马溪乡,“改圈”与“改厕”工作正协同推进。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联合村干部、志愿者包片宣传动员,宣传卫生厕所、冲水式厕所建设的意义和标准,指导排水管道铺设与防渗处理。另一边,各村民正根据技术人员勘测的圈舍布局,规范修建化粪池。
贵阳市乌当区新场镇组织镇村干部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2025年,全省持续深入推进圈舍改造,人畜混居、气味扰邻的难题正逐步破解。
“两治理”
源头活水润家园 垃圾归位美山川
乡村之美,离不开一泓清水的滋养,也容不得垃圾的侵扰。“两治理”——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守护的是乡村的命脉与容颜。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清澈见底的小溪穿寨而过,成为村庄灵动的风景线。村民张秀兰家门口,一根不起眼的管道将厨房、洗衣台的污水引入地下。“以前这些水都是直接泼在屋旁沟里,时间一长,味道大不说,还招虫子。”张秀兰说。如今,村里建起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过管道收集、厌氧发酵、人工湿地净化,变得清澈无味后才排入溪流。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这套因地制宜、成本可控的处理模式,让浪塘村彻底告别了污水横流的历史,溪里又能见到小鱼小虾了。目前,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达57.2%,更多乡村重现水清岸绿。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垃圾分类已成为村民的“新时尚”。每天清晨,村民李明芬都会将厨余垃圾倒入门口的绿色小桶,塑料瓶、废纸板则放入蓝色桶。“开始觉得麻烦,现在习惯了。你看,垃圾分好类,村里保洁员收走也方便,送到处理站还能变废为宝。”社区配备了分类垃圾桶、小型转运车,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闭环体系。得益于全省不断提高的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曾经随风飘散的“白色污染”和随意堆积的垃圾山,正在黔贵大地上加速消失。
卫生家庭建设
习惯入心 健康扎根
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镇黎明村村民杨桂花带着崭新“卫生积分卡”走向村口小超市。她家连续3个月获评“最美庭院”,积分栏里攒下30分。“喏,换瓶酱油正好!”她笑着将卡递给店主。这张小小卡片,如今是村里家家争相积攒的“荣誉存折”。
黎明村推行“卫生家庭积分制”后,村民日常清扫整理皆可积分——居室窗明几净、厨房灶台无油渍、庭院杂物归置整齐,经评议组核查后,分数便实打实记入账户。杨桂花家厨房曾是“痛点”:灶台油污斑驳,碗柜杂乱。参加村里组织的家政培训后,她掌握了清洁妙招和收纳技巧,“现在连咸菜坛子都在碗柜里列队了!”流动红旗在她家院门飘扬。
改变不止于表面。村委会活动室里,村医正演示“七步洗手法”,几十位村民跟学,“七步洗手法”在粗糙掌纹间认真传递。村卫生室每月开设“健康课堂”,从饮食卫生到疾病预防,知识如涓涓细流浸润日常。杨桂花感慨:“从前感冒总怪天气,现在懂了,干净习惯才是保命符。”
自“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农村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各地为扮靓乡村各出奇招。拿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来说,平元村明确了以“打平伙”方式来推进,即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整合群众、村级、镇级资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突出“六个一”,即明确一队人马、开好一场院坝会、组织一场大清扫、吃一顿干群连心饭、兑现一批积分奖品、干成一批群众期盼的实事。截至目前,平元村动员500余户群众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参与村庄清洁,有效消除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同步推进改厕及改圈,启动实施200万元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积分超市兑换价值5000余元各类小礼品。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两清模范户”等评选活动,和美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农村卫生家庭建设行动,扮靓乡村颜值,同时依托“昊禹·稻花乡里”田园综合体引流,平元村吸引了八方游客,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
黔西南州兴义市木贾街道丰塘村征求农户意愿后开展废弃危房拆除。
面上统筹 点上开花
凝聚合力绘新景
各地的生动实践,离不开总体工作的强力支撑和系统推进。2025年,贵州省将“两清两改两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十件民生实事”。省里细化专项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组织200余名市县骨干开展专题培训,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同时,创新采用暗访调研与季度专题片曝光相结合的方式,让问题无处遁形,整改及时有力。
夕阳西下,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灰村,村民李奶奶在刚清理整治好的小菜园里摘着新鲜的豆角。不远处,改造后的无害化厕所洁净便利,集中圈养的鸡舍闻不到异味,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灌溉,滋养着菜园。隔壁村民杨德昌推开新换的铝合金门窗,拿起扫帚,习惯性地清扫着院坝——这个曾经堆满农具杂物的角落,如今整洁得能映出屋檐的影子。这是贵州“卫生家庭”建设行动中,千千万万家庭悄然蜕变的缩影。千千万万个卫生家庭组成了一幅幅生态宜居的贵州乡村画卷。
从残垣断壁到整洁街巷,从蚊蝇滋生的旱厕到洁净卫生的新厕,从污水横流到清流潺潺,从垃圾围村到分类归位……贵州的“两清两改两治理”,清掉的是陈年积弊,改出的是现代文明,治理出的是绿水青山。它正以最贴近土地、最贴近人心的方式,重塑着黔中大地的乡村肌理,提升着数百万农民的生活品质与尊严,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乡村振兴最温暖、最坚实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