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矿井里,学生通过模拟矿井设备分析巷道支护技术;新能源实验室中,电池材料在精密仪器下显现微观结构;酱香酒厂内,分子感官科学和生物传感技术正优化千年酿酒工艺……这些场景正在成为贵州高校工科教学的日常。
当下,贵州各高校正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学科端直通需求端”的精准布局,源源不断为全省中心工作注入智力与人力双轮驱动的新动能。
其中,202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结果,成为这一布局中最鲜明的注脚——贵州省21所高校共新增37个备案本科专业,“工学”以24个新增专业的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占比超64%),形成了与贵州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高度契合的专业矩阵,凸显了贵州立足区域特色、服务产业升级的战略布局。
产业需求驱动 专业设置新变革
这个夏天,凯里学院完成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专业正式由理学调整为工学方向,并新增了未来机器人专业。
“随着贵州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需要更多技术型实用人才。”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杨万鑫说,面向产业发展新需求,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作为凯里学院传统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早在2020年即入选“省级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以往的专业课程主要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但近年来近80%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大数据行业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高。为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新增多门实践应用型课程,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杨万鑫说。
凯里学院
“企业需要什么,课堂就教什么。”在产业需求驱动下,贵州高校正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中,贵州财经大学、安顺学院、贵州商学院等5所高校的6个专业进行学位授予门槛调整,由理学调整为工学。
专业调整的罗盘始终指向“六大产业基地”和“富矿精开”战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群结构,主动对接大数据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千亿元级主导产业集群。
如今,该学院已与贵州航天科工十院、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钢绳集团、遵钛集团、贵州能源集团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服务贵州产业备份基地、算力保障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白酒生产基地、“电动贵州”等产业建设……
“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学位授予门类已从理学学士调整为工学学士,并新增污染治理工程、环境监测技术等实践课程。”贵阳信息科技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变革旨在强化学生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
精准对接痛点 专业链耦合产业链
在贵州黔西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青龙煤矿调度指挥中心,由15块液晶屏组成的智慧中枢正实时呈现井下作业场景:无人驾驶的采煤机在巷道中精准掘进,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轨道自主巡航,满载“乌金”的运输带如黑色长龙蜿蜒向前……
“煤矿智能化建设能减人增效、让开采更加安全高效,已成为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手段。目前,毕节累计建成智能煤矿12个,建成智能采掘工作面9个,累计建成煤矿智能采掘工作面49个。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智能化采矿人才却较为短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负责人王建华道出产业“痛点”。
为精准对接产业“痛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新增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并于今年首期招生50人。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在企业实习
“相比于传统采矿专业,新专业在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发生变化。”王建华介绍,在智能采矿学、矿山压力与智能感知控制、矿井灾害智能防控、矿山智能通风等核心课程熏陶下,该专业学生将成为在智能煤矿开采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与施工、生产与技术管理、安全监察及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该校还与贵州黔西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青龙煤矿、黔西市耳海矿业有限公司、贵州金沙龙凤煤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教学实训基地。“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将在企业的智能煤矿内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3次实习,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成长。”王建华说。
同样于今年成立并首次招生的贵州理工学院智能制造专业,亦是为产业“痛点”而生。
贵州理工学院师生团队在贵州长通集团开展超高性能混凝土配方研制
“在经济发展的大棋盘上,装备制造业是关键的落子处。然而,贵州不少企业仍面临设备老化、技术滞后、智能化水平不高等困境。”贵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袁森表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智能制造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推动贵州装备制造企业向“新”向“高”发展,急需培育适应贵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以学科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在产业战略引领下,贵州高校专业布局精准落子,人才培育前瞻适配。
助推产业发展 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前不久,贵州理工学院科研团队将“一种便于搬运的折叠液压巷道支护装置”等7项专利和“煤矿巷道再造承载结构全空间协同支护技术”等2项专有技术作价1800万元,以技术许可方式向贵州理工智矿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创下了该校建校以来单项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的新纪录。
目前,该项目已落地贵州理工学院科技孵化园,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未来,这里将成为破解矿山工程技术难题的“攻关高地”,更将成为服务贵州省“富矿精开”战略的重要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贵州理工学院科研团队在全省煤矿顶板管理攻坚三年行动现场推进会上作专题技术报告
这是该校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助力贵州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由贵州理工学院与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航天地面装备智能制造科技小院内,师生团队正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航天地面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如今,双方研究成果“军民两用智能通用无人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已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依靠该科技小院,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在无人智能、支援保障、发射发控等方面获批多项项目,在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尤其在商业航天发射领域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贵州高校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正迈入新阶段。
在贵州民族大学—北京大学—贵州磷化集团“富矿精开”联合创新实验室内,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为首席科学家的核心团队正进行着一场技术革命。他们聚焦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低成本黑磷大规模制备技术研发,相关成果已进入中试验证阶段。
贵州民族大学召开“京贵化语-未来新材料与化学化工国际学术会议”
“这项承载着14项科研课题、超3000万元合作经费支持的研究,未来有望撬动现代化工产业基地的千亿级升级,为磷化工企业转向新能源赛道注入硬核科技动力。”7月26日,首届“京贵化语-未来新材料与化学化工国际学术会议”上,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吕国富道出磷化工等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价值。
在花江峡谷大桥之巅,贵州大学研发的特种钢绳承载着千吨荷载,也承载着高校科技服务超级工程的雄心。
当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贵州高校的创新力量与产业发展实现了深度耦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