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贵州抗战印记”探访报道|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见证那段高校西迁的岁月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微信图片_20250514172638.jpg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简介: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贵州遵义市湄潭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局势危急。为保存教育力量,竺可桢校长率领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开始西迁办学的历程。1940年,经历多次辗转,浙江大学部分师生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其中理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理科系安置在湄潭,并在此度过了7载春秋。

在湄潭的7年间,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等教师坚持科研,取得重要科学成果,为黔北大地播下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其中,农学院与1939年落户的中央实验茶场合作,利用浙大科研力量分析茶叶土壤农化特性,成功研制出“湄红”“湄绿”及“湄潭龙井”(今“湄潭翠芽”前身),推动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发展。

17536013768743.jpg

湄潭文庙,曾是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时的办学地点之一。

拥有400余年历史的湄潭文庙,在浙大西迁期间成为分部办公室、图书馆、公共课教室及部分师生的宿舍。面对战时资源匮乏,除了文庙,湄潭人还让出寺庙、民教馆、救济院等公办房屋,及家族宗祠,甚至新建民房等,支持浙大办学。如今的湄潭文庙已成为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

2006年,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4.jpg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浙江大学永兴分校教授住所。

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钱永红:将百年浙大的“求是”精神薪火相传

钱永红是浙江大学数学史家钱宝琮之孙,担任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对浙江大学发展的每一个节点所发生的事情,留下的影响都想有一番研究。”是钱永红的初衷。7月中旬,钱永红再次来到湄潭,将钱宝琮教学所用的微积分英文教材、木书箱等文物捐赠给湄潭县档案馆,以丰富当地研究资料。

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钱永红开始着手研究浙江大学西迁史。“对照父亲钱克仁与祖父留下的信件、论文,以及竺可桢日记等内容,我将钱宝琮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归纳,并整理成集。”钱永红介绍,在整理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对浙大的“求是”校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17536013779513.jpg

湄潭永兴古镇上仍保留着浙大永兴分校的遗存。

2015年,为查证浙江大学在贵州贵阳青岩古镇办学的史实,钱永红多次来到贵州,通过访谈当事人和整理书信资料,完成了“浙江大学在青岩”一文,弥补了浙大青岩分校史料不全和错漏的缺憾。“希望浙大后人能深刻领悟西迁浙大既辉煌又艰辛的历史,将百年浙大的‘求是’精神薪火相传。”钱永红说。

“西迁精神的传承是多方面的,对现代年轻人来说,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也是传承西迁精神的一个缩影。”钱永红表示,只要条件允许,他对浙大西迁的研究会继续下去,并希望有更多浙大学子能利用现有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丰富其文化内涵。


上一篇:多个室外场地免费开放 贵州省全民健身中心开始试运营

下一篇:2025年6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7977起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