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贵州,骄阳似火,热情洋溢。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7月26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教育交流周历经多年沉淀,以 “教育 +” 深度融合 “文旅体”“科创产”“商经贸” 等领域,通过持续创新模式,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动力。
“教育 +”搭建区域合作桥梁,成果斐然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自2008年创办以来,不断探索“教育 +”融合发展路径,使这一模式从理念走向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在教育与产业融合方面,职业教育合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由中方援建的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移交,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正式揭牌,鲁班工坊、现代工匠学院等项目在东盟国家落地生根,“中文 + 职业技能”成为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发挥纺织服装专业优势,自 2020 年起派出 18 位教师赴柬埔寨,培训当地纺织服装从业人员超千人次,打造了东盟纺织服装数智技术人才摇篮。
在数字教育领域,中国与东盟合作不断深化。2024年1 月,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正式发布,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成立,东盟10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加入;中国—东盟数字教育合作中心启动运行,开展高校数字化国际课程征集活动,近 800 门课程、2700 余个微课视频脱颖而出。贵州还依托相关资源建立战略互信机制,以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为平台,汇聚国内外课程资源467门,上线虚拟实验项目超10项,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交流带动了人才流动与培养。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人数超过17.5万人。通过实施 “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中国—东盟青年语言互通计划” 等项目,双方各级各类学校建立起紧密的伙伴关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印尼任抹国立理工学院自2014年在交流周上结缘后,以畜牧兽医专业为试点开展交换学习,10年来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培养了大批适应两国发展需求的学生。
据统计,截至2024年,贵州32所院校具备招收留学生资格,累计接收79国2.3万余人次学生,其中东盟生源占70% 以上。
人文交流“多彩合鸣”,加深友谊
作为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一大亮点,7月25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季特色展演在贵安新区云漫湖公园漫游山露天草坪上演。
演出紧扣“文明互鉴・多彩合鸣”主题,通过舞蹈、音乐、戏剧和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全面展示贵州与东盟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独特魅力与共性。现场观众被精彩表演吸引,不少观众表示,这场演出加深了他们对贵州和东盟国家文化的了解,增进了彼此友谊。
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盛宴,更是深化“教育 + 文体旅” 融合、促进区域人文交流、助推贵州文旅国际化的尝试。参演除贵州本土专业演员外,还有来自泰国、印度尼西亚的表演团队。
本次教育交流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系列活动还整合文化、艺术、美食和休闲元素,配套开展湖畔音乐会、非遗市集、民俗文艺快闪等活动,形成“白天看展、晚上看戏、周末露营、全家参与”的全方位文旅体验。
此外,教育交流周通过举办首届 Z 世代(中国、东盟及日韩青年)多彩电竞大赛暨贵州高校电竞联赛等“年轻态” IP 赛事,开展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和国际青年来黔研学营,举办中国—东盟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跳绳邀请赛等,探索电子竞技赋能文旅体融合发展,扩大国际青少年文旅体融合交流机会,进一步加深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也为贵安新区丰富城市文化载体、为低效文旅项目引流探索新路径。
借助平台展示特色资源,走向国际
东盟教育交流周为展示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贵州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绝佳机会,一系列贵州旅游推介活动正在精彩上演。
7月初,2025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中,颇具特色的“数智‘黔’行・贵州特产直播带货体验”活动在贵阳经开区举办。来自泰国、斯里兰卡、俄罗斯、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化身 “黔货推荐官”,推广贵州美食。这场活动更像一场 “文化秀”,海外参与者通过美食了解了贵州的风土人情。
7月23日,一支受邀参加教育交流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季特色展演的泰国团队刚落地贵阳,就开启了贵阳 Citywalk,走进甲秀楼、青云市集等地,沉浸式体验贵阳城市魅力。
这支队伍主要由泰国中学生组成,他们基本均是首次来华。在甲秀楼,古老的建筑、清幽的环境让他们惊叹不已,纷纷拍照留念,认真聆听历史文化讲解,对贵州的历史底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一位泰国学子兴奋地说:“甲秀楼的建筑风格是我在泰国从未见过的。” 在青云市集,热闹的氛围、特色美食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他们流连忘返。他们品尝特色小吃,对贵州美食赞不绝口。
教育交流周期间,贵州特色优势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丰富,为贵州农产品企业与东盟国家采购商搭建了沟通合作的桥梁。刺梨、茶叶、特色辣椒制品等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嘉宾目光,工作人员热情介绍其特点、营养价值和生产过程,不少嘉宾品尝后纷纷竖起大拇指。
教育,作为连接民心、深化合作、促进发展的关键纽带,始终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起点。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依托,教育领域的深度互动率先打破壁垒,既推动了 “教育+文体旅”的融合创新,更以文化为媒促进了区域内的民心相通。
随着这一平台的持续深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正从教育领域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各领域协同发展的格局不断深化,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持久动力。
对贵州而言,更具特殊意义:借助交流周的窗口,贵州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开放包容的城市魅力,更以教育合作为支点,撬动了文化、旅游、农业、科技等多领域的协同出海,为自身融入国际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全新通道。
上一篇:贵州到底有多少匹“马”?